2012年4月19日 星期四
2012年3月27日 星期二
一聲佛號一聲心
一聲佛號一聲心
一切法門明心為要
一切行門淨心為要
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淨心之要無如念佛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但願諸上善人,真為生死發菩提心
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一聲佛號一聲心,須信心深佛更深,夢眼未開情逐逐,慈光常照夜沈沈。
一聲佛號一聲心,落落圓音聞現今,何事世間癡漢子,猶將黃葉謗黃金。
一聲佛號一聲心,山自高兮水自深,不落宮商閒曲調,鍾期未必是知音。
一聲佛號一聲心,法藏門開深復深,萬論千經都話盡,分明題目祇而今。
一聲佛號一聲心,格外投機句甚深,無限含靈毛卓豎,大家齊著頂門針。
一聲佛號一聲心,葉茂由來根自深,不借東風些子力,優曇香綻古叢林。
一聲佛號一聲心,覺海靈源勿淺深,四十二重因果相,都廬不墮去來今。
一聲佛號一聲心,直下分明豈外尋,鞭影未勞頻舉示,白牛運出古黃金。
一聲佛號一聲心,向上全提入髓深,臨濟德山如未肯,任教棒喝惱叢林。
一聲佛號一聲心,心佛雙忘趣轉深,定久不知誰喚醒,滿天霜月照幽林。
觀察嗔心的危害
觀察嗔心的危害
許多人在遭遇不如意的對境時,例如別人做了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或者妨礙我們達到某個目
標的事情等,心裏往往會生起不滿和嗔恨。
標的事情等,心裏往往會生起不滿和嗔恨。
嗔恨心生起的當下,內心的安樂就會蕩然無存,即便此時我們的身體處在富麗堂皇的宮殿,
或者擁有上億的資産,這些都不可能絲毫減少自己內心由于嗔恨而體驗到的傷害和痛苦。
或者擁有上億的資産,這些都不可能絲毫減少自己內心由于嗔恨而體驗到的傷害和痛苦。
嗔恨越強烈,痛苦就越強烈;嗔恨越微弱,痛苦也越微弱。對外境的嗔恨就像燃燒在心頭的
一把火,可以將我們辛勤構建的安樂殿堂頃刻間焚爲灰燼,並使我們置身于猶如地獄般的痛
苦境界裏。
一把火,可以將我們辛勤構建的安樂殿堂頃刻間焚爲灰燼,並使我們置身于猶如地獄般的痛
苦境界裏。
在此世間,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追求著安樂、躲避著痛苦,甚至連在睡夢中也是如此。絕
大多數人,都將快樂與痛苦的原因歸結於外境是否如己所願。實際上,這只是愚人的見解和
行爲。
大多數人,都將快樂與痛苦的原因歸結於外境是否如己所願。實際上,這只是愚人的見解和
行爲。
大覺世尊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快樂和痛苦的始作俑者,永遠都只能是我們的自心對待外境
的態度,而不可能是外境本身。要想離苦得樂,就必須斷除自心對待外境的五種錯誤態度—
—貪嗔癡慢疑。
的態度,而不可能是外境本身。要想離苦得樂,就必須斷除自心對待外境的五種錯誤態度—
—貪嗔癡慢疑。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帶給我們痛苦和災難的五種錯誤態度中,嗔恨心實際上是我們獲得安
樂的最大敵人。
樂的最大敵人。
《大智度論》說:“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重此者。
”處在強烈嗔恨狀態的人甚至會徹夜難眠,內心沒有一絲一毫的寧靜和安詳,如同在沸水中
炖煮,體驗著難以忍受的刺痛。
炖煮,體驗著難以忍受的刺痛。
外境美麗的鮮花根本不會引起他的半點愉悅,動聽的音樂也絲毫不能減輕他的痛苦,可口的
飯菜在他嘴裏也失去了滋味。
飯菜在他嘴裏也失去了滋味。
觀察很多人和家庭,都在不時地受著嗔恨心的危害。
譬如,某君正准備乘著節日攜妻子和小孩歡歡喜喜地去看望給父母,誰知妻子卻因爲一點小
事不順心就不高興,繼而大發雷霆,一發不可收拾,結果使得全家乃至父母在痛苦中度過了
一個“難忘”的節日。
事不順心就不高興,繼而大發雷霆,一發不可收拾,結果使得全家乃至父母在痛苦中度過了
一個“難忘”的節日。
事實上,他們一家並不缺衣少食,也不是沒有住房,毀壞他們一家人幸福的唯一原因就是對
待不如意事情的嗔心。
待不如意事情的嗔心。
假如妻子能用寬容的心對待不順心的事情,一家人就會度過一個快樂的節日。
俗話說“一顆老鼠屎壞一鍋粥”。
事實上,一個微小的嗔心也會毀掉自己和別人幾個小時、幾天、幾月、乃至幾年甚至一輩子
的安樂。
的安樂。
所以,《佛說遺教經》說:“嗔心甚于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嗔
恚。”
恚。”
如果一個人具有愛發火的毛病,那麽可以肯定地說,這個人的一生都將在連續不斷的痛苦中
度過,根本不可能得到什麽安樂,即便這個人擁有一些外在的財富和受用。
度過,根本不可能得到什麽安樂,即便這個人擁有一些外在的財富和受用。
愛發火的人常常被內心的嗔恚所驅動,與身邊的家人、同事、朋友等發生衝突,事過之後,
內心也會一直處於憤懑之中,久久不能釋懷,似乎所有安樂和喜悅都已經遠遠離開了他。
內心也會一直處於憤懑之中,久久不能釋懷,似乎所有安樂和喜悅都已經遠遠離開了他。
發火之人,無論外表穿著多麽考究,也顯不出絲毫莊嚴;發火之人,無論其睡的床有多麽柔
軟,也感受不到半點舒適,相反,會輾轉反側,如處荊棘之中;發火之人,會摧毀自己的健
康,患上高血壓、心臟病、失眠症、精神分裂症等。
軟,也感受不到半點舒適,相反,會輾轉反側,如處荊棘之中;發火之人,會摧毀自己的健
康,患上高血壓、心臟病、失眠症、精神分裂症等。
醫學研究報告說,發火之人的體內會分泌一種毒素,如果將這些毒素收集起來,足夠可以毒
死一隻白鼠。
死一隻白鼠。
生起嗔心的人,臉一刹那之間就變得非常醜陋和凶狠,猶如毒蛇,使得周圍的人看了之後,
內心對其自然産生恐懼和慌張,唯恐避之不及;生起嗔恨心的人,嘴裏會說最難聽、最刺
耳、最惡毒的話語,欲置嗔恨的對境於死地而後快,猶如毒蛇噴射毒氣;生起嗔恨心的人,
心裏已經喪失了理智,行爲上就會喪心病狂,會做出種種摧毀自他的舉動。
內心對其自然産生恐懼和慌張,唯恐避之不及;生起嗔恨心的人,嘴裏會說最難聽、最刺
耳、最惡毒的話語,欲置嗔恨的對境於死地而後快,猶如毒蛇噴射毒氣;生起嗔恨心的人,
心裏已經喪失了理智,行爲上就會喪心病狂,會做出種種摧毀自他的舉動。
生起嗔恨心的人,刹那之間就能改變自己身邊的“氣場”,可以使得周圍的空氣中彌漫種種
恐怖的氣氛,並使得處在這個氛圍中的人感受種種不安和驚恐。
恐怖的氣氛,並使得處在這個氛圍中的人感受種種不安和驚恐。
佛經裏面曾經記載了一個嗔心極大的惡神,說由於其嗔心極其猛烈,連小鳥飛過其住處的上
空都會嚇得墜落在地。
空都會嚇得墜落在地。
事實上,我們中的很多人,在家庭生活中,都生活在“惡神”的周圍,感受著種種恐慌和畏
懼。
懼。
由于家庭的某個成員愛發火、吹毛求疵、動則得咎,使得整個家庭成員的心,猶如受驚嚇的
小鳥般,惶惶不可終日。
小鳥般,惶惶不可終日。
佛經裏說,愛發火之人,即便來世能做人,往往膽子會特別小,而且特別容易受到驚嚇,因
爲前世用嗔心使別人感受驚嚇的緣故。那些嗔心特別猛烈的人,佛經裏說,命終之後,就會
墮入地獄,繼續感受嗔心所招致的種種折磨。
爲前世用嗔心使別人感受驚嚇的緣故。那些嗔心特別猛烈的人,佛經裏說,命終之後,就會
墮入地獄,繼續感受嗔心所招致的種種折磨。
無論什麽人,一旦內心具備了嗔恨、發火的習氣,則將給他人制造無盡的災難,招來周圍人
的怨恨。
的怨恨。
《入菩薩行》中說:“嗔令親友厭,雖施亦不依。”這句話是說,嗔恨會令自己的親人、朋
友厭惡自己,一個愛發火的人雖然給予自己的親人和朋友以錢財等,但是他們也不會真正依
附這個愛發火的人,反而會從內心深處厭倦這個人。
友厭惡自己,一個愛發火的人雖然給予自己的親人和朋友以錢財等,但是他們也不會真正依
附這個愛發火的人,反而會從內心深處厭倦這個人。
又說:“縱人以利敬,恩施來依者,施主若易嗔,反遭彼殺害。”即使一個人有布施的習
性,用種種財物布施來依附的人,如果這個布施的人對受施者經常發火,則受施者心裏也不
會感恩,相反會生起怨恨,甚至會殺害布施者。
性,用種種財物布施來依附的人,如果這個布施的人對受施者經常發火,則受施者心裏也不
會感恩,相反會生起怨恨,甚至會殺害布施者。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發現,雖然丈夫爲家庭掙了很多錢,但如果具有動不動就發火的毛病,
則也會招來妻子和兒女極大的厭惡和痛恨。一個單位的老總,即便發給下屬很多獎金,如果
具有對下屬隨便發火和斥責的毛病,則手下人不但不會感激他,反而會怨恨他。
則也會招來妻子和兒女極大的厭惡和痛恨。一個單位的老總,即便發給下屬很多獎金,如果
具有對下屬隨便發火和斥責的毛病,則手下人不但不會感激他,反而會怨恨他。
觀察世人,整天忙忙碌碌。爲了多掙一點微不足道的金錢,常常能披星戴月;爲了獲得一件
無足輕重的物品,往往能廢寢忘食。
無足輕重的物品,往往能廢寢忘食。
可是,對於潛伏在自心中的嗔毒——這個無數次帶給我們痛苦、無數次摧毀我們安樂的敵
人,爲什麽不去真誠地下功夫斷除呢?
人,爲什麽不去真誠地下功夫斷除呢?
大渡網
印光大師開示譯文
印光大師開示譯文:
趣入佛道的道路有很多,只是根據每個人的志趣根性而定,沒有一個完全固定的法門。但有一個永遠不變的,那就是誠和恭敬,這兩樁事情,就是未來有無量諸佛出現於世間,都是不會改變的。但我們這些業障深重的凡夫,想要快速消除業障,快速證得無生法忍,如果不在誠和恭敬上面下功夫,就如同樹木沒有根而要茂盛、鳥兒沒有翅膀而要飛翔,這如何能夠達到呢?
世間的人讀書,絕大多數都沒有敬畏。早上起來不洗臉漱口,上廁所不洗手,或者將書隨便仍床上,或者乾脆把書當作枕頭,晚上睡覺躺著看書,睡著了就把書和雜亂的衣服放一起,就算是在書桌上讀書,讀了後也同其他雜物放一起。
如此把裝載著聖賢人寶貴的語言書,當成破的舊紙一樣,一點也不介意,一點沒有尊敬的意思。對於我們學佛,念佛法門是最簡單最容易的方法,也是最廣最大的法門,但是必須要非常懇切和至誠,才能感應道交,那麼當生就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如果懶惰懈怠,一點誠心恭敬都沒有,固然可以種一點未來的善根因緣,但是褻瀆輕慢的罪過,那也是不堪設想的。
佛經是三世諸佛的老師,是如來的法身舍利,應該把佛經當作是真佛一樣看待,不可以僅僅看成是紙和墨汁如此簡單,面對佛經佛菩薩像的時候,要如同忠臣奉事聖主、孝子閱讀父母留下的遺屬一樣的恭敬至誠,如果能這樣去做,那麼沒有什麼業障不能消掉,沒有什麼福慧不能具足。
現在很多有學問的人都學佛,然而都是草率的讀讀、了解一下意思,以作為口頭的功夫,用來博得是佛學通家的名稱而已,而對於既恭敬至誠有依教修持的人,那確實太難得可貴了。我常說,如果要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必須向恭敬中去求得。有一分的恭敬,那麼就能消一分的罪業,增加一分的福慧;有十分的恭敬,則能消除十分的罪業,增加十分的福慧,如果沒有恭敬而且還褻瀆輕慢,那麼罪業也與日俱增,福慧與日俱減,不是太可悲了嗎 ?
禮佛誦經持咒念佛,如此種種的修行,都應當以真誠和恭敬為主,如果真誠恭敬到了極點,縱然佛經裡面開示的功德不能在凡夫地得到圓滿,但那得到的功德都是不可思議。如果沒有真誠和恭敬,那就和唱戲沒有兩樣,而裡面的苦樂悲歡都只是虛假的,並不是真的從裡面出來的。縱然有些功德,那也不過是人天道的愚癡福報而已,而且因為這個愚癡的福報,還會因此而造業,那麼將來的苦果,怎麼能夠了斷。
說到真誠和恭敬,這世人都知道,而這裡面的道理卻世人大多迷惑。某人如果罪業深重,企圖要消除罪業而報答佛恩,每每尋求古大德修行的典範,因此而知道真誠和恭敬,確實就是超凡入聖了脫生死的最妙的秘訣,所以要常常對有緣的人諄諄告訴他們。
對於閱讀佛經,如果打算當法師,為眾生宣揚佛理,應當先閱讀佛經原文,其次看佛經的註解和疏,如果精神不充足而且見解過人,難道不徒勞心力、虛度歲月嗎?
如果打算親身得到佛法實際利益,必須要至誠懇切,清淨身口意三業。或者先端端正正的坐一會,凝定身心,然後拜佛再朗誦、或者默念、或者拜佛後端正坐一會,然後翻開經典誦經。必須端正自己身體坐著,好像面對著聖人,親耳聆聽聖人教誨一般,不敢萌發一念的懈怠,不敢起一念的分別,從頭到尾,一直閱讀下去,不去管經文的語言和意思,全部不要理會,像這樣閱讀佛經,根性利的人是能夠證悟二空的理、證得諸法實相,即使是根性遲鈍的人也能夠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六祖大師曾經說,但看金剛經,就能明心見性,就是指的要這樣去讀經,所以名為“但”,能這樣去看大乘佛經,都能明心見性,豈獨有金剛經能如此。
如果讀經時一邊讀一邊去分別,這一句什麼意思、這一段什麼意思,這些全是凡情妄想,卜度思量,怎麼能和佛的意思吻合、和經的義旨圓通,這樣能消除業障、福慧增長嗎?如果知道恭敬,猶能種少許善根,倘若全都像老學究一樣讀儒書,那麼褻瀆輕慢的罪,就很大,因為善因而召感惡果,就是這樣的人啊。
古時候的學佛人注重聽經,因為這樣心不容易起分別,如有一個人出聲誦經,另一個人在旁邊攝心諦聽,字字句句,清清楚楚,他的心很專注,不敢去攀外界的一切色聲緣,如果稍微放鬆自己,便會被打斷,文義就不能貫通了。誦經的人有佛經文字看,不用太攝心,也可以把經文念得清清楚楚,聽的人以聲音為依托,如果一旦放鬆自己,聽的狀態就割裂了。如果能夠這樣聽經,那麼和用至誠恭敬心讀經的人的功德相同,如果誦經的人恭敬程度稍微低了,那麼就不能和聽經的人的功德相比。
現在的人把佛經當成是舊紙一般,經案上雜物和經書亂放一起,而且手不洗淨,口不刷淨,身體或者搖擺不定,或者腳翹起,甚至於打屁摳腳,一切都肆無忌憚,本來是打算讀經滅罪增福,那就只有消滅佛法的魔王讚歎證明,說這人活潑圓融,深合大乘不執著的妙道,真正修行的佛弟子看到了,只有黯然傷神、潸焉出涕,只嘆魔王眷屬橫行,無可奈何啊。
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豁然大悟,寂爾入定,難道用分別心能夠得到嗎!有位古大德書寫法華經,一心專注,以致於念極情忘,天黑了,依然還在寫,侍者進來提醒他說天已經黑了,怎麼還寫,隨即大德伸手就看不到手掌了。像這樣的閱讀誦經,和參禪和看話頭、持咒念佛同是一種專心致志,以致於用功世間一長,自然有豁然貫通的利益啊。明朝雪嶠信禪師,寧波府城人,目不識丁,中年的時候出家,苦參力
究,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他的苦行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如此久而久之,他大徹大悟了,隨口說的都妙契禪機。雖然不識字不會寫,時間長了也同樣會識字了,時間更長些手筆縱橫,居然成了一大寫家。這些諸多的利益,都是從不分別專精參究中得來,讀經也應當以此為方法。
讀經時,斷斷不可以起分別,自然會把妄念壓住,天真發現,如果打算研究義理或者翻閱註解和疏,應該另外找個時間,也只是事相上研究,在研究時,雖然不如讀經時那麼嚴肅,也不能全無恭敬,不過比讀經時稍微舒泰些,如果業障未能消除智慧未能顯現,應當以讀經為主,研究當簡約帶過,否則成年累月,只是事相上研究,縱然研究得如撥雲見月、開門見山一樣,也只是口頭功夫,對於自己的身心性
命、生死大事,沒有多大關係。臘月三十日到來的時候,決定一點也用不著。
如果能夠像上面說的那樣閱經,當然必定業障消除智慧現前,三種情見都會慢慢消失,如果不這樣讀經,不但三種情見不會消去,還有可能因為宿世業力,引起邪見,拔無因果,以及淫殺盜妄種種煩惱,相繼出現,像火一樣熾然起來。以為大乘的修行人,一切沒有障礙,遂引用六祖大師的心平何勞持戒之類的語言,但是殊不知戒都破了,不知不破戒才是真正修持啊,如此修行難以得到真正的法啊。
所以諸佛世尊諸祖師大德,都主張淨土法門,以承佛的大慈悲願力,制服自己的業力。所以應當以念佛為主要,讀經為輔助,像法華經、愣嚴經、華嚴經、涅槃經、金剛經、圓覺經,或者是專讀一部經,或者六部經每部依次讀,都是可以的,但是讀經的方法,斷斷不可不依照我說的去做而自己苟且從事,致使不思思議的利益,由肆無忌憚、分別妄情而失去了啊,難道不悲哀?
如來滅度後,所存在的就是佛經和佛像了,如果把土木金彩等像看成真佛,那麼就是消業障破煩惱,證得三昧而出離生死,如果就當成是土木金彩,那也就是土木金彩而已,而且土木金彩,褻瀆它們是沒有過錯的,如果褻瀆以土木金彩做的佛像,則罪過彌天啊。
讀誦佛經,應該當成是佛陀為我親自說一樣,不敢萌生絲毫怠慢的心,能這樣去做,我說這個人必定能夠往生高居九品,大徹大悟一真法界,否則只是遊戲法門,而利益也只是知見豐富,能說會道,一點不得真實受用,只是道聽途說很能得。古代的人在對待三寶都是真誠恭敬,不只是口上功夫,現在的人就連口都不談一個屈字,何況去真實行。
從朗讀。背誦。右腦學習理論。。來理解。。念佛持咒誦經的一部分意義。
把佛念到心裏 濟群法師
把佛念到心裏 濟群法師
佛菩薩具備無量無邊的功德。在修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多讀一些佛菩薩傳記,及高僧大德的行誼,以此加深對三寶功德的認識,加深對皈依對象的認識。
經常做這樣一種憶念,三寶在內心的分量才會不斷加重,對我們的影響才會日益加深。作為念佛者,就要不斷思維阿彌陀佛的功德。
阿彌陀佛為萬德洪名,惟有認識其中蘊藏的無量功德,念誦佛號時才能心口相應,念念得力。所以,我們每次念佛誦經前都要作一番思考,思考輪回是苦,思考人命無常,思考惟三寶堪為依怙,這也就是佛教所說的觀察修。經過這番思考,可以將心調整到修行軌道。就像一張琴,必須把音調準才能奏出動聽樂聲。否則,同樣是彈,就會發出雜音乃至噪音。
修行是一個調整和重複的過程。所謂調整,就是修正錯誤,把我們的心從貪嗔癡調整出來,從凡夫狀態調整出來,從對五欲六塵的執著中調整出來。所謂重複,就是重複正確,在內心培養正念,並且不斷鞏固。
那麼,正念又該如何培養?
《阿含經》中,佛陀告訴我們有六隨念,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每天需要反覆憶念佛的功德,憶念法的殊勝,憶念僧的品質。憶念什麼,就是在內心培養什麼力量。我們念佛法僧,就是在培養和佛法僧相應的正念,這樣才會見賢思齊,從善如流。反之,如果念五欲六塵,就是在培養和貪嗔癡相應的妄念,這樣就會殺盜淫妄,無惡不作。所以說,正念和妄念有著截然不同的心理效益。
念佛法僧,內心會產生清涼 ; 念五欲六塵,內心會產生躁動。我們是要清涼,還是躁動 ? 皈依三寶代表著生命重心的調整。
當我們真正意識到三寶的重要性之後,才會從自我中心的生命狀態中走出,開始以三寶為中心的修行。所以,皈依後還要不斷修習皈依,不斷念佛、念法、念僧。在南傳和藏傳佛教中,都很重視皈依的修行。因為佛法的所有實踐都是建立於對三寶的信心之上。惟有對三寶具足信心,才有可能以生命實踐佛法。不然的話,最多只是作為一種業餘愛好,作為一種精神點綴,只是過著一種有宗教情調的世俗生活。
念佛法門一個原則:寧可少、不可草!~~淨界法師
念佛法門一個原則:寧可少、不可草!~~淨界法師
念佛的要訣──
我要老實告訴大家,念佛法門一個原則:
寧可少、不可草。你說你沒有時間,你寧可念少一點,但是你要攝心專注,每一句佛號要聽得清清楚楚。
第二個淨念相繼,當你的心把佛號聽得很清楚、很專注的時候,你要慢慢把這個佛號怎麼樣?變成片狀。
我們講由生轉熟。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說念佛只有二句話而已,他每一次打佛七開示都是由熟轉生、由生轉熟,都這二句話。由熟轉生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平常很熟悉三界五趣的果報,把它由熟轉生;第二個、你對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很生疏,由生轉熟。
所以我們整個打佛七,這個觀念我把它會歸成二句話,就是──打得念頭死,建立阿彌陀佛。
就是把你三界的念頭慢慢慢慢的消滅,把你對阿彌陀佛那個歸依的念頭慢慢建立起來,淨土宗就是修這個而已,就是──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我們淨土宗的思考模式跟聖道門不太一樣:聖道門是完全靠自己,什麼事都靠自己的;淨土法門是你要想盡辦法,把佛陀的力量轉成你的力量,這自他不二。
這二個思考模式不一樣。但是有一個共同點,二個都是向內追求。
我們要知道:淨土法門雖然祈求外力,但是跟外道不一樣。外道在憶念他們的上師、本尊的時候,他是心外求法的;我們是向內安住的,我們講過是由內而外,由內心的攝心專注、虔誠恭敬,來召感佛力加被的。
沒有人一開始就注意佛菩薩什麼時候現前,修行不可以這樣,這個地方要注意。
(轉自學佛網: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10/98818.html)
2012年3月4日 星期日
念佛要調整好心態 大安法師
念佛要調整好心態 大安法師
居士:弟子有一些疑惑,為何弟子越是拼命念佛,煩惱越重,脾氣越大,究竟是為什麼,是弟子不適合學淨土法門嗎?請慈悲為弟子指明一條修行的道路。
法師:首先你念佛,心態要調整好,心平氣和、綿綿密密。
你為什麼要拼命念佛呢?跟誰拼命呢?
這個拼命念佛的心是一個躁妄的心,躁妄的心就把你躁妄的煩惱習氣給調動起來了。
念佛一定要有深信切願的心。念佛,不需要去拼命,念佛是一個很快樂的事情。
你能夠綿綿密密,能夠念清楚、聽清楚,以此都攝六根。
當你念佛的時候,無量壽、無量光就在我們心性上,來引導我們自性的性德,我們越念心裡越清淨,越念越法喜。
由於名號有無量光壽這樣的德能,就能把我們阿賴耶識裡淨業、善業的種子激活,串系起來,所以應該是越念越安樂,越念越歡喜,這才是正確的。
每一個眾生都適合學淨土法門,問題是你學念佛的時候心態要擺正。
居士:弟子有一些疑惑,為何弟子越是拼命念佛,煩惱越重,脾氣越大,究竟是為什麼,是弟子不適合學淨土法門嗎?請慈悲為弟子指明一條修行的道路。
法師:首先你念佛,心態要調整好,心平氣和、綿綿密密。
你為什麼要拼命念佛呢?跟誰拼命呢?
這個拼命念佛的心是一個躁妄的心,躁妄的心就把你躁妄的煩惱習氣給調動起來了。
念佛一定要有深信切願的心。念佛,不需要去拼命,念佛是一個很快樂的事情。
你能夠綿綿密密,能夠念清楚、聽清楚,以此都攝六根。
當你念佛的時候,無量壽、無量光就在我們心性上,來引導我們自性的性德,我們越念心裡越清淨,越念越法喜。
由於名號有無量光壽這樣的德能,就能把我們阿賴耶識裡淨業、善業的種子激活,串系起來,所以應該是越念越安樂,越念越歡喜,這才是正確的。
每一個眾生都適合學淨土法門,問題是你學念佛的時候心態要擺正。
2012年3月3日 星期六
印光大師法語
印光大師法語
何謂恭敬?
印光大師云:“淨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
”凡欲閱讀經典,須先洗手漱口、潔淨几案、端身正坐、合起雙掌,然後以拇指與二指翻開經本,慎重小心保護經文,勿令染污、勿使損毀。
一則保持經文壽命,二則保持經文完整,三則能生福德及智慧性,四則遠離諸過也。
何謂不恭敬?
印光大師云:“若肆無忌憚、任意褻瀆、及固執管見、妄生毀謗,則罪過彌天、苦報無盡也。
”例如將經典放置不淨几案上、或置於世間雜亂書中、或放置最底處、或床頭上、或置衣物中,或用指甲劃經頁翻閱、令經篇上有指甲划痕,或用口涎沾於指上來翻經頁,或用二指及中指夾起經文翻閱,或穿鞋時用手指提鞋、再用此手翻閱經典,或眼看經文、心思經文,雙手無事,則閒摩其腳及腳指隙,然後再用手翻閱經典。或正在觀閱經時,咳嗽、打噴嚏、打呵欠不用手掩口,或正閱經時,未將經覆蓋便與人談話、及大說大笑,或不端身正坐、及半坐半臥、並斜身翹起腳來閱讀,或將經置於腿上翻閱,或將經書捲起,當小說唱本看等等。以上各舉不敬經典有十五種,若詳舉則無量矣。
祈緇素大德,於觀覽經文之時,必須仔細思量,對於三藏聖教靈文,恭敬與不恭敬之福罪為要。
閱經念經須知
印光祖師言:
“一切佛經,及闡揚佛法諸書,無不令人趨吉避凶,改過遷善;明三世之因果,識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極樂之蓮邦。
讀者必須生感恩心,作難遭想,淨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
若肆無忌憚,任意褻瀆,及固執管見,妄生毀謗,則罪過彌天,苦報無盡!奉勸世人,當遠罪求益,離苦得樂也。”
故知佛經法寶,蘊含無量深意,然末學猜想我們許多同修讀經之時,卻往往只看其表面字義,把“甚深微妙法”看得太輕了,今細看《閱經念經須知》第9條,才理解印祖一片苦心。以及為何“讀經不求解意”,當如何讀經。願與大家共勉之:
閱經念經須知
佛教中把釋尊所說的一切教法總稱為“佛經”,佛法是諸佛菩薩經過累世修行甚至不惜捨棄頭目腦髓而求證徹悟的殊勝智慧,一切佛經所在即為有佛,而且有無量諸天神祇護法聖眾周匝圍繞。恭敬者獲福,輕慢者遭罪。看經和念經的功德都很大。
但佛陀並不是要我們把他所說的教法當成文字經典用嘴巴念念,而是要把它拿來對照當路走。佛陀講經其實就是在講道,是指引一條解脫的路讓我們走,我們應該按照經書的教導去做人,這才是真正的學佛,才會真受益。
我們經常誦經,就是要經常策進我們為大眾服務的決心,清除我們貪嗔癡煩惱習氣,對照檢查我們的行為心理是否有違佛法。這樣才會增長智慧、提高覺悟。閱經念經者必須遵行以下幾點,以免無知而產生過失。
1、看經念經時,身應端正,不宜妄動,意念集中,口勿雜言,此為三業清淨。
2、翻看經書前置於潔淨桌面上平看,不可手握一卷或放在膝蓋腿上看經,不可躺臥閱讀,衣帽等物尤不可壓在經書上。
3、持經最好雙手捧著,單手亦尚可,經書不可低過腰部,不可把經書夾於腋下或放入褲帶中,不可放在床上椅凳及飯桌上。
4、佛經佛書不可攜入廁所及夫妻房間和放在不潔淨的地方。
5、不可將佛書與世間一般書籍混淆放置,世間任何書不可壓在佛書上,書架上應將佛經書放在最高位置。
6、閱經時不可折角及在書中塗寫與記錄,翻閱時切忌用手沾唾液翻書。
7、念誦佛經前必須漱口、洗手。念經時誤食五辛[蒜、蔥(含洋蔥)、韭菜、薤、興渠]及腥臭臊羶之味,此等食物皆有穢臭氣味,天龍神祇、護法聖眾不喜此味,故護法遠離,而魑魅鬼怪喜歡此味致招惹前來,易障礙修行,故佛律制止之。如未能全斷肉食,特別不要吃牛、狗、鼠、狐、貓各種野獸肉以及鯉魚、鯽魚、鱉、龜、泥鰍、鱔魚、河蚌肉。
8、對於破損不堪不能再讀閱的佛經,應當在佛前說明無法閱,然後送到佛寺焚化爐中火化或在清淨空地上火化後將灰燼灑在江河中間或海中。
9、念經誦咒貴在至誠,雖然暫不懂其意義,也不可退卻灰心,虔懇念誦,自然能體會妙意。因為真用功者,不用妄識,對經直接觀照,於文字相中,般若性顯,入佛慧海。
10、六道眾生中,尚有天、神、鬼以及少數的傍生或畜生也能信受佛法。所以,雖在無人之處念誦,就有異類的天、神、鬼、畜生及親友亡靈來聽誦佛經。只要念經者專誠,即能感應之而度脫它們。
11、念經時燃香淨意,先念誦諸真言,精神集中而身心放鬆,一字一句要清楚,聲音不亢不抑,聲速不急不緩。
12、誦經時不能念錯、念漏字句,念經時心中起妄念、罵人、發怒、打人、起身迎接賓客或邊唸邊干雜活、不依照程序隨便誦經都會有過失。
13、儘管經常如法念誦佛經會獲得長壽、富足、健康、如願、智慧、平安、消災、除障等多種殊勝的利樂功德,但念完之後皆應普皆迴向、發心以此功德令一切眾生入佛知見,開佛智慧,歸敬三寶,速證菩提。而不應不以貪功德而念。
2012年2月29日 星期三
印 光 大 師 開 示
印 光 大 師 開 示
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代人之勞,成人之美;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不論人非;
行住坐臥,穿衣喫飯,
從朝至暮,從暮至朝,
一句佛號,不令間斷,
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
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
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功夫很淺,
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
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
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果能依我所說修行,絕對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阿彌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 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 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2012年2月26日 星期日
救度苦難眾生
救度苦難眾生
淨空老法師言:
虛空法界眾生原本就是一體。今佛弟子有幸聆聽佛法,當亦照顧虛空法界眾生,尤其是自己的累劫冤親債主。
人到臨命終時,他們往往變化成自家已過世的親人來接引你、報復你、清算你、鬥爭你、障礙你不得往生善處,這樣的冤冤相報,累劫沒完沒了,痛不可言,今幸覺悟明瞭,就當以至誠心,化解一切冤結,求諸佛菩薩加持。
讓他們亦有機緣聽聞佛法,化解冤懟、化敵為友、化冤為親,自今而後,永為菩提道上的法侶,同學佛道,共度眾生。
凡我學人,舉手之勞,便可令法界一切眾生聞法得益,何不共襄盛舉,於夜間播放佛學講座呢?
從而普令苦難眾生亦有聽經聞法之機緣,獲得離苦得樂之門徑,終能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了脫六道輪迴之苦。謹提供播放啟請儀式如下:
● 啟請的儀式:
(1) 面對阿彌陀佛的聖像禮佛三拜,請阿彌陀佛、諸佛菩薩、龍天護法護持家裡這個講經道場。
心中默念:願佛光慈悲注照這個道場,願龍天護法能擁護這個道場。
普念所有與會眾生咸能專心信受,聆聽淨空老法師講解的經。
願在佛力威神加持下,所有聽經聞法者,皆能歡喜信受,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永脫六道輪迴。
並願我們能相互勉勵,勇猛精進,早日離苦得樂。
最後觀想:這個道場是在法界虛空中不是在家裡,比如可以觀想:家裡的電視變成非常大,電視前的沙發排成無數圈,來聽經的眾生全部都能看到、聽到、有座位坐。
(以上為求佛力加被)
(2) 面對窗外或門外,禮請三拜,請法界眾生暨自己及全家人的累劫冤親債主來臨這個道場聽經聞法。
心中祈願:願虛空法界所有眾生,若不嫌棄,末學(或弟子)謹恭請諸位咸來此地聆聽淨空老和尚宣講的經,祝福諸位,咸能得佛力加被,個個都能聽懂義理,歡喜信受,並能發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祝福你們早日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無邊煩惱斷,無量法門修,誓願度眾生,總願成佛道,直證阿鞞跋致,圓滿無上菩提。
(3) 如果家裡方便,有小點心、水果一類的食品,可以請法界眾生享用。按人情往來,素重禮節,對於法界眾生亦當尊重。深信,發自內心的真誠,必能感動他們,所謂至誠感通就是這個道理。法界眾生冤親債主等眾,必得殊勝利益。
念頭集中就是禪定
念頭集中就是禪定 / 淨空法師
人的念頭那個能量不可思議,我們今天的能量沒有集中為什麼,胡思亂想!胡思亂想的能量是散發的、是鬆散的,如果這個能量能集中一點,那個力量太大了。
人的念頭那個能量不可思議,我們今天的能量沒有集中為什麼,胡思亂想!胡思亂想的能量是散發的、是鬆散的,如果這個能量能集中一點,那個力量太大了。
像我們的光,你看光是四面八方的,你要是把光聚成一點,變成如果雷射了,那個能力多厲害,可以穿透鋼板,集中是什麼?集中是禪定,這個道理佛在大小乘經都說啊,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你能把你的心集中到一個地方,世出世間的事情沒有辦不到的。
我們要到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容易啊!你只要一個方向念頭集中在極樂世界,集中在阿彌陀佛,你的願望馬上達到了,不能分散了,一般人懂得這個道理的很多。
為什麼不能集中,他鬆散成習慣了,他沒有辦法集中起來,想集中起來念幾句佛號,聲聲佛號裡面都有很多雜念,於是怎麼樣,灰心了、退轉了,那就沒有法子了!
這個就是最緊要的關頭,這就是你自己的考驗,在這個時候決定不灰心,決定不放棄,我這一句佛號拼命也要把他念到底。
你無論是思想,無論是言行的行為,都是你的念頭在指揮,念頭在決定,你念頭不集中那就沒有力量,念頭要集中,越集中力量越大,要集中就得放下,不放下不能集中,只你有一念,不許你有第二念!
真的集中那真產生不可思議的力量,這一點我們要學,道理大概我們都能有相當程度的理解,現在的問題就是功夫,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沒有這個功夫。
功夫就要練了,現在災難很多社會動亂,我們要加緊練功,災難來的時候,可以穩穩當當、平平安安的到極樂世界去,緊要的關頭阿彌陀佛決定出現接引你往生,不能再有雜念,應該放下了,不要再搞了!
結恩不結怨
結恩不結怨 / 聖嚴法師
怨恨和嫉妒都和瞋恨心有關,但兩者不太一樣,嫉妒是覺得一樣東西本該屬於我,別人不該擁有,也就是見不得別人得到好處,例如:看到別人有轎車、洋房,而自己沒有,就會眼紅,心生嫉妒。
怨恨則是自認為所付出和所得到的回饋,有明顯的不公平,例如:看到有些企業家以錢賺錢,轉眼間就賺進大把鈔票,甚至不必努力就有源源不絕的財富進來,但自己辛苦賣命工作卻發不了財,有些人會對這種現象感到憤憤不平,覺得自己很委屈,怨恨心便由此產生。
所以怨恨是一種心理不平衡的現象,認為這個世界,或是某件事、某個特定對象,對自己很不公平!例如:有些人認為老天爺對自己特別不公平:明明沒有做壞事,為什麼單單自己受苦?為什麼不幸的事發生在自己家裡,而不是發生在別人家裡?為什麼好人沒好報,壞人反而逍遙法外,難道真的是老天瞎了眼嗎?
有這種怨言的人總認為政府制度、社會環境、親戚朋友等,都和自己唱反調,好像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這種不平衡的心態就是怨恨產生的原因,也會造成自身的痛苦與不幸。有人認為情到深處無怨尤,關係親密的人理應相親相愛,不至於互相怨恨,可是從現實生活看來,親人間的接觸愈頻繁,產生的利害衝突與感情矛盾就愈多,如果不懂得化解之道,怨恨就會愈積愈深。
有時候對外人產生怨恨的機會比較少,反而是對關係親密的家族、親人,怨恨比較多。
例如:大多數的母親都是以平等心對待自己的小孩,可是只要對這個稍微好一點,另外一個就會吃味,覺得沒有得到應得的照顧,認為父母不公平,當孩子心理不平衡時就會產生怨恨。
俗話說:不是冤家不聚頭!有些人不也暱稱自己的情人為「小冤家」嗎?這種歡喜冤家的聚合,正說明了怨恨與恩愛之間,是糾纏不清、曖昧模糊的。
這一生和我們相聚的人,彼此之間做親家也好,做冤家也罷,都是有恩有怨,不容易分別清楚,但是大體說來,通常是結怨的比較多,結恩的比較少,所以下輩子還會繼續來做彼此的親人或冤家。
西方有句諺語說:當你怨恨一個人的時候,你就成了他的奴隸。人與人相處,當然最好能結恩不結怨,結恩不結怨的家庭、團體、社會,一定都能相處和諧、生活愉快,否則只記怨而不記恩,彼此相處不會愉快而變成一種折磨。
所以在面對任何人、事狀況時,心中只有包容沒有敵人,只有慈悲沒有怨恨,內心平安寧靜,就能達到自安而安人的目的。
訂閱:
文章 (Atom)